伊朗解禁,中国准备好了吗?不然要错失良好机会
4月2日是个重要的日子。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欧盟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伊朗同意收缩核活动,美欧同意在核查后解除制裁。
伊朗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受制裁影响,出口量从制裁前的日均250万桶下降到110万桶。而在2012年欧美对伊朗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以前,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430万桶/天,现在的产量在280万-300万桶之间,这造成了部分油田和设施闲置。
根据与会各方此前设定的目标,伊核谈判将于2015年6月30日结束。各方将利用未来三个月的时间对各种技术细节进行谈判,确保能够在最后时限之前达成全面协议。
自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上台后,积极推行和解政策,与欧美国家的关系缓和。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聚焦伊朗制裁解禁后的市场走势。如果6月30日伊核协议全面达成,中国在油气方面的新机遇在哪里?伊朗对中国在油气田投资方面的态度如何?中国对于再次进入伊朗市场的态度是否明朗?
欧美技术+中国制造
为了增加对外合作合同模式的吸引力,伊朗石油合同修改委员会从2013年起开始对回购合同模式进行调整,新的合同模式暂时命名为“伊朗石油合同”,以放宽对投资者的约束。
与此同时,伊朗积极与国际公司互动,吸引外国公司在制裁解除后重返伊朗。2014年以来,伊朗石油部官员积极会见国际石油公司代表,国际商业代表团也频频访问伊朗,希望获得伊朗油气行业投资机会。伊朗已经与道达尔、鲁克石油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了谈判。13家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外国公司、4家国内公司有意愿投资伊朗价值150亿美元的天然气项目,包括修建天然气管线、建设炼厂、建设天然气增压站等。
有关伊朗对于中国的态度,美国未来趋势国际集团总裁华赞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到,伊朗本国政府高层认同欧美、日本、韩国的管理体制,不太认可中国的石油设备、服务质量,但是中国制造具备价格优势。
对中国而言,伊朗制裁的解除,将会使其油气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华赞认为,伊朗石油的上游市场,无论投资还是勘探、开发、天然气的液化、加工,“伊朗目前的态度是希望欧美进来,不太希望中国进来。”如果关系恢复了,伊朗市场的50%以上也会给欧美及日本、韩国,中国能够得到的市场份额将极少。
欧美对伊朗的制裁解除,现在看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制裁解除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还要早。伊朗将解除被制裁状态其实早有征兆。早在2008年雪弗龙已经跟美国国会打招呼要开始跟伊朗谈油气合作的事宜,虽然迟迟不见行动,但早已经在接触。种种迹象表明,伊朗更欢迎欧美石油公司,且双方很早就进行了谈判。
华赞告诉记者,近期伊朗石油的高层带着美国的一些技术、设备服务公司一同来到中国,希望促成中美企业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伊朗油气市场。伊朗方面认为,美国的技术、管理好,中国制造的价格便宜,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伊朗来说,性价比较高。
而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领导的经济团队已经开始展望制裁被解除后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官员正在努力制定经济政策,以振兴停滞多年的经济。
再不积极,可能错失良机
在伊核问题框架协议于4月2日签署的一周之后,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Bijan Zanganeh)于4月9日率团抵达北京,与中方就开展新的油气项目和增加对华能源出口展开讨论。在此之前,4月7日,伊朗石油部副部长扎马尼亚来北京与中石油副总经理汪东进进行了会晤,4月8日又到访了国家能源局,此后还有一系列会晤。
回溯中国与伊朗的油气合作历史,在遭到严厉制裁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一批私营企业就在伊朗开展业务。2006年12月22日,中海油宣布与伊朗方面签署价值16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用8年时间开发伊朗北帕尔斯油气田,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和输送设施,并将取得所产液化天然气一半的份额出口至中国,伊朗将向中海油供应天然气25年。2011年10月,北帕尔斯油气田项目由于进展缓慢被伊朗方面叫停。
2009年中石油取代了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开发伊朗当地南帕尔斯气田第11期工程,该气田是全球储量最大的非混合天然气气田,合约价值为47亿美元。2012年7月,因无法达到伊朗南帕尔斯气田开采的工程进度,在伊朗警告和最后通牒后,中石油集团最终选择了放弃伊朗海上南帕尔斯气田第11区块的开发,并开始撤走全部的中方工人。
伊朗高层来中国访问,新的油气田投资机遇在哪里?华赞说,伊朗有一份计划合作的油气田名单,共涉及176个油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只占10%不到。伊朗的国土面积为160万平方公里,还有70%的土地没有被探明。从资源量的角度来看,伊朗是全球油气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尽管资源在此,中国与伊朗的合作事实上并不算顺利。伊朗现任石油部部长赞加内回避上任石油部部长10年前与中国达成的一项协议的解决路径问题。2004年10月,中石化曾经与伊朗方面达成投资开发Yadavaran油田的初步协议,根据协议,中石化将在25年内购买该油田出产的1000万吨液化石油气,这份协议使中石化获得稳定的供应源。伊朗同时跟中石油又达成了一项700亿美元的协议,中国将在30年内进口2.7亿吨的天然气。华赞回忆到,2005年伊朗大使来中国欲签署合同,但是当时小布什政府提出了约束条件,以约束中石油和中石化与伊朗的合作。不过后来美国却开始与伊朗内部商谈进行油气合作的谈判。此后中国和伊朗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合作,但是始终无法进行较大程度上的合作。
近些年来,中石油在伊拉克油气方面开发表现不俗,在伊朗的表现不算上乘,这也让伊朗方面对中国的部分石油企业颇有微词。
华赞认为,从目前来看,伊朗石油部的高层不想跟中国有太大的合作,但是要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重点会放在西方。伊朗高层对于各方的利益关系依次排序为: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其他市场。
关于现在进入伊朗市场的时机,华赞认为现在还不算晚。现在是内部利益关系的协调阶段,可以不需要投标,可以是议标。如果制裁解除后中国再去采取行动就太被动了。埃克森美孚、雪弗龙、印度石油等约20余个国际石油公司(IOC)及众多的国家石油公司(NOC)已经跟伊朗进行了接触。如果再过半年、一年去行动,且通过官方层面去行动,那将是公开的投标,中国并没有突出的相对优势。
所以,双方什么时间去推动、通过谁来推动、谁来谈判、什么时间去谈判都是需要拿捏的细节,这些因素将共同影响中国在伊朗的市场份额。他同时认为中国的石油公司和政府对伊朗的处理经验不够,方法不到位,以致于中伊油气合作的现状不甚理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中心主任庞昌伟对本刊说,伊朗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巴石油管线的油源国之一。中国应该积极与之进行能源战略合作,与印巴一并发展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同时他认为,对伊朗的制裁解除之后,中方石油公司可以推进2003年以来与伊朗签署的油田开发及油服协议合同,与西方石油公司同台竞争。
对于业内普遍关心的在伊朗进行石油投资活动的风险问题,华赞认为在伊朗进行石油投资活动历来都没有任何风险。所谓的风险,是畏于欧美的制裁,所以才会出现2005年的事件。他认为目前中国官方及民间的态度都不甚积极。
从中石油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看到,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认为,伊朗现在进行的与各方的接触都处于意向阶段,对伊朗的制裁不解除,一切均是水中月。
对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被迫推迟的项目将如何重启,伊朗方面和华赞个人现在都不能给出很好的答案。
